在物聯網的行業應用層主要涉及物流的管理應用。" 物流"一詞源于英語的"Logistics",原意是軍事后勤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 物流"的概念被廣泛地運用于經濟領域。1962年,美國的杜拉克在"經濟領域的黑暗大陸"一文中。 首次明確地提出了物流領域的機遇與挑戰。美國物流管理協會將物流定義為;"物流是為滿足消費者需求而進行的對原材料、中間庫存、最終產品及相關信息從起始地到消費地的有效流動與存儲的計劃、實施與控制的過程"。該定義具體突出了物流的4個關鍵組成部分;實質流動、實質存儲、 信息流動和管理協調。由于物流過程是物質產品從供應者到顧客之間的復雜的空間流轉過程,涉及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因此現代物流管理包含的內容已越來越廣泛。物流管理實際上是對供給鏈中的產品在各供給鏈參與者之間流動進行管理,其中包括流通中的(運輸中的)和非流通中的(庫存的)產品。通過供應鏈管理可對整個渠道中的產品和信息實行增加值流動管理,以便獲取更大的運作效率和效益。

聲明: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供應鏈的實質是物流管理深度和廣度的拓展。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供應鏈主要可歸結為從單個企業(核心企業)角度考慮的供應鏈、與特定產品或某一類產 品相關的供應鏈以及采購、分撥及物料管理同義詞的所謂"供應鏈"等三大類。在專用物聯網管理中心這一層, 供應鏈主要涉及各個分行業的總體
管理與調度。從單個企業來看,供應鏈是指由核心企業的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分撥渠道組成的供應鏈。對該供應鏈的管理通常包括采購、生產調度、訂單處理、倉儲和庫存控制、運輸、客戶服務以及包裝和廢料回收處理等活動在內的一系列管理過程。 供應商網絡涉及所有為核心企業直接或間接提供投入的企業。
供應鏈管理(Supply-Chain Management)理論是在物流管理與系統論等其他相關學科相互融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管理理論, 在目前的管理領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美國物流協會將供應鏈管理定義為;供應鏈管理是傳統企業各部門之間,特定企業不同部門之間,供應鏈上各企業之間的系統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協調活動,其目的是改善個別企業,以及整個供應鏈的各環節長期的經營績效。而全球供應鏈論壇(The Supply Chain Forum)的成員于1994年提出并于1998 年修訂的供應鏈管理定義為;" 供應鏈管理是對從最終用戶到最初供應商的所有為客戶及其他投資人提供價值的產品服務和信息的關鍵業務流程的一體化管理。"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供應鏈管理是指對所有業務流程的整合和管理。在這個簡化的供應鏈網絡結構中包括信息與產品的流動以及對公司內部各部門和供應鏈中各企業關鍵業務流程的一體化管理。
基于RFID的物聯網技術,通過各行業物聯網管理中心的管理,可以給供應鏈的各環節帶來如下變化;
(1)制造環節:產品注入智能信息,降低偽造風險;保證工廠人員能夠正確處理貨物,加強對訂約人的管理。
(2)分銷環節:自動接貨和派貨處理,增加存放準確性,增加倉庫物流準確性;加強倉庫管理,減少偷盜;支持最后一分鐘訂 貨和改善送貨容器的利用率。
(3)運輸環節:增加裝載準確性,實現自動送貨處理,減少產品轉移;增加核查點效率,增加運輸安全性和改善運輸資產利用率。
(4)零售環節:提高貨架利用率,加快倉庫存儲速度;減少偷盜;自動更新倉庫文件,客戶自我查詢,提高產品管理安全(包括日期、溫度、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