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始呼叫連接
初始呼叫連接的作用如同打電話前的撥號一樣,用于為通信雙方建立一條通信線路,或者用于線路出故障時的恢復。終端X和終端Y之間的初始呼叫有三種可能的方式。一種是利用終端提供的電話線路接口,以OU模式呼叫另一種是利用通信網管系統進行初始呼叫此外,還可以利用帶外信道(如利用電話、傳真等)進行人工呼叫。

聲明: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2、公共通信模式的建立
在初始呼叫建立以后,終端之間開始公共通信模式的建立。公共通信模式的建立階段也叫能力交換序列A。在建立公共通信模式時,所有的會議電視終端都應工作在初始兼容模式上。
在約定某個終端為主動終端后,每個終端首先以64Kbit/s速率的OF模式或其他已知速率的定幀模式(或缺省模式)開始發送和接收BAS能力碼,進行BAS終端能力交換。所謂“終端能力”,主要指它的音頻能力,視頻能力,數據能力,傳輸速率能力,加密與擴展比特率分配信號(BAS)能力等。所謂“能力交換”就是指每個終端將自己的“終端能力”通過本身的狀態碼發送出去,告知其他終端。終端的接上部分始終處于定幀搜索狀態,當接收定幀后兩端開始交換BAS能力集,隨后由主動終端發送BAS命令集,以建立一個公共的初始通信模式,該模式主要包括傳輸速率、視頻、音頻、數據命令和參數。初始模式確認后雙方一致切換到此公共模式,并在此模式上建立正確的連接,即按照公共模式建立同步,初始化終端內各單元。
3、動態模式切換或轉移
動態模式切換過程也叫做模式切換序列B.在上述的公共通信模式建立后,兩個終端之間即可以開始正常的通信過程。在多點的情況下,主MCU將讓與它相連的終端或從MCU逐個加入直到全部連完。在通信期間的任何時刻都允許終端的工作模式進行改變,即可進行動態模式切換或轉移,此模式轉換是利用比特率分配信號(BAS)指令完成。而且模式切換在兩個傳輸方向上是相互獨立進行的。變換的內容主要包括音頻模式的改變,如音頻的通斷、速率的變化、編碼標準的更改等視頻模式的改變,如視頻的能斷、速率的變化、編碼標準的更改、糾錯方式的選擇、圖像的凍結和釋放等數據模式的改變,如數據的能斷、速率的改變、傳輸協議的更改等ECS的改變,如ECS的采用工不采用等傳輸速率的改變,如從當前的傳輸速率切換到另一個傳輸速率接收終端的改變,如在多點通信時,由會議X切換到會議Y。在整個呼叫期間,所有接收端必須保持搜索狀態,準備在各種狀態下進行動態模式轉換。
4、強制O模式
強制O模式是終端主動發送的一個OU模式,在呼叫期間的任意時刻都可被激活,以便重新建立連接確認和重新進行初始化過程。與此相對應,接收終端應在判斷確已出現故障后自動轉入到OU模式,以便接收發端的OU模式信號。當發生下列情況時,如發現超出終端能力的命令、命令有錯、幀定位丟失、接收中斷,終端將自動啟動強制0模式。
5、呼叫轉移
在多點會議中,有主叫、被叫和呼叫轉移。主叫開始于一個主席終端或主MCU,被叫是多點會議系統里的一個成員終端或從MCU。呼叫轉移包括主席轉移、廣播轉移、發言者轉移和數據令牌轉移等。
6、會議的終結和拆線
在點對點通信中任何一方都可以。掛機外以結束會議,在多點會議中只有主MCU或主席終端有權結束會議。會議結束后,所有的終端和網絡設備必須回到初始呼叫模式或缺省模式,以便下次通信的再建立。在通信期間,已連通呼叫的終端可隨時中斷與另一終端的互通,但為了再識別終端類型和重新建立所需要的工作模式,必須重新初始化。